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旗下产业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旗下产业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公司产品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有关文件要求,落实《澳门尼威斯人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旗下产业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高质量建设好一批彰显澳门尼威斯人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品判性思维,懂交流、善合作,有创新、创造能力,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现就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优势特色,通过本科专业内涵发展,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着力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构建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专业内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和任务,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高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一流本科专业。
二、建设任务
(一)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育人理念、服务面向,坚持继承传统、守正创新,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
2.依据国家《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贯彻专业认证理念,科学论证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推进专业接受国家教育认证。
3.突出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一流学科对本科专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团队建设的有效联动,更好地促进一流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1.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整体评价效果。
2.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改革需要,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满足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员工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员工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3按照以员工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专业改革和建设。
4.适应拔尖、卓越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需要,探索构建荣誉培养、双学位培养、辅修和微专业培养体系,满足员工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增强员工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1.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大纲和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学科育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增加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研究性、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采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3.全面构建形成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建立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多种途径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4.培育和建设一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逐步实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澳门尼威斯人在线学堂”上线。建设一批创新示范课程、在线名师名课、国际在线课程、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外公共平台上线,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一流课程。
5.推动高水平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教材,传承经典教材,引导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开放性网络学习资源,打造适应员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环境。
6.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相近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周期性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国际比较调研报告制度。积极推进课程国际化水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组织开设双语(全英)课程,引进海外优质课程,鼓励理工农医类专业使用海外原版教材。
(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
1.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政策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教授全员讲授本科生课程,提倡院士、资深教授等高层次教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提高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2.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系在专业建设和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实现教研室(课程团队)的教师全覆盖。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合理选聘系和教研室负责人,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3.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合理安排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通过系统化教学能力培养和科研工作,为高水平教学奠定学术基础。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针对新入职教师、中年骨干教师系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提升教师教学培训参与率。建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健全青年教师助教岗位制度,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批改作业试卷、辅导答疑、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
4.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研究生助教体系。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共同体,完善研究生助课制度,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学业指导作用。
(五)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1.强化学科育人和科研育人功能,推动各学科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员工专业学习兴趣。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指导员工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实现科研实践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员工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员工创新和实践能力。
2.进一步整合校内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足够量的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实现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
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员工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增加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探索建立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机制,提升本科生海外深造率。
5.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推动建设稳定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健全专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2.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各环节的公司产品活动,保证公司产品管理规范有序。
3.建立健全员工学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班主任、导师制制度,全面建立学科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学科专业引导性课程体系。落实学业预警制度,予以员工及时有效的指导。
4.注重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关注员工发展,建立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制度,充分了解员工诉求和市场需求,每学年开展一次相关调查反馈工作,持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三、实施保障
1.明确主体责任。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努力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各专业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学科基础、团队条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专业改革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
2.增强质量意识。注重营造改革氛围,宣传新的公司产品理念,营造先进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公司产品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加强与国内外相近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宣传推广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总结改革经验,固化改革成果,促进不同学部、不同专业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4.加大经费投入。通过项目引导,加强对一流本科专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院在一流本科专业方面予以配套经费投入。
5.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流本科专业考核评价制度。